陣列之磁盤立場:加入SSD并優(yōu)化就夠了?
張廣彬 發(fā)表于:13年04月28日 14:14 [轉載] 至頂網
EF540樣機的控制器,配備4個8Gb FC主機端口,6Gb SAS擴展端口純屬擺設
就一款中端磁盤陣列來看,E5400的架構很高效,實際輸出帶寬超過6GB/s,但在24個SSD面前,算不了什么,甚至24個高速的15K RPM SAS硬盤也能接近這一水平。
當然,堆疊數百個硬盤可以錄得更高的IOPS,但就E5400系列而言也很難超過10萬。至于EF540,官方數據是30萬IOPS,以我見到的SanDisk LB 806M(原屬Pilant)而言,單盤指標讀10萬IOPS,讀寫混合(數據庫典型七三開)亦在2萬以上,就是下降到1萬出頭,24個已經夠多的了。如果擴充SSD數量得到的只是容量,那不如再接點硬盤驅動器啦——那還能叫全閃存陣列么?
EF540采用的800GB Pilant Lightning系列6Gb/s SAS企業(yè)級SSD(現(xiàn)屬于SanDisk,型號仍為LB 806M),但也支持Intel等知名廠商的產品
硬件沒變化,軟件呢?EF540推出時采用的操作系統(tǒng)是SANtricity 10.84,與E5400系列的最新版本一樣。有何不同?NetApp公司產品市場高級總監(jiān)Mark Welke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表示,EF540在四個方面對SSD進行了優(yōu)化:
前三個都屬于SANtricity操作系統(tǒng)的功能,算不算升級還不好說,因為E5424支持SSD Cache功能已有一段時間。I/O性能是SSD相對硬盤驅動器的最大優(yōu)勢,支持更大的隊列深度實屬正常(單個SAS HDD在隊列深度超過64之后,I/O性能就很難提高了,256基本是個擺設);倒是EF540作為全閃存陣列,需要較長期的保留數據,對SSD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
總之這些優(yōu)化都可視為在陣列操作系統(tǒng)(固件)上打的“補丁”,往簡單里說,無論磁盤驅動器還是固態(tài)盤,EF540就提供一個版本的OS,如果判斷出用的是固態(tài)盤,開啟相應的設置就可以了。很多閃存相關的底層功能(如FTL等),由SAS/SATA SSD上的控制器實現(xiàn),交給了Intel、SANdisk、Seagate、SMART Modular Technologies、STEC、Toshiba等SSD供應商。譬如質保方面,在EF540的SSD列表中的希捷Pulsar.2,就提供了5年的有限保障。
從這個角度來說,EF540與之前的HP P4900或EMC全閃存配置的VNX類似,是在傳統(tǒng)磁盤陣列的基礎上,為一種特殊的驅動器(SSD)做優(yōu)化而已。這樣的所謂全閃存陣列,側重點在“陣列”上——整體而言,無論硬件架構,還是軟件功能,長期的積累都圍繞磁盤展開。雖然也對閃存不耐寫等特性加以調整,但能做的終歸有限……
那么,是不是從一開始就完全圍繞閃存設計,沒有考慮過磁盤的全閃存陣列,就可以說側重點在“全閃存”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