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集團電影數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北京影視后期制作公司技術部何立工程師 

據何立介紹,一部影片可分為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兩部分。為了了解電影對特效的需要,一般在前期拍攝階段就需要有特效制作人員的參與。拍攝結束后,把需要后期加工的鏡頭和加工類型進行統(tǒng)計,然后沖洗膠片。膠片沖洗完成后,需要進行掃描,掃描后的圖片尺寸很大,每一幀都在10MB以上。掃描完成后即可進行特技制作,特技制作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流程,此時對服務器與存儲設備性能要求很高。制作完成后需要合成到圖片中,合成后進行調色,最后需要進行數字至膠片的記錄轉換,也就是將內容從新記錄到膠片當中去。至此,影視后期制作才正式完成。

在與何立工程師的溝通過程中,筆者認識到影視后期制作行業(yè)對存儲系統(tǒng)的特殊需求。當把電影膠片用膠片記錄儀轉換成數字圖片后,整部電影的大小在20TB到30TB之間。操作過程中需要實時顯示,一般單路的數據流每秒大概200~300MB,而工程師都是協同工作,處理電影的時候需要多路數據流。由于所有制作人員都是協同工作,在制作、合成、調色等影視后期制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高I/O、多并發(fā)的操作給I無疑會給存儲系統(tǒng)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

作為國內最大的影視后期制作基地,據何立介紹,每年大約有半數的國產電影會再這里進行后期制作,因此制作量很大,對制作周期的要求也較高。如果IT系統(tǒng)不夠強悍,無疑會拖業(yè)務的后腿。對此,何立還舉了一個痛苦的例子。在進行《天下無賊》的后期制作時,中影一共安排了五六十人進行后期制作。然而,這么多人的協同工作對存儲系統(tǒng)的帶寬要求至少是1.5 GB,而當時中影的帶寬卻才300MB,根本無法滿足所有制作人員進行同時操作。無奈之下,制作人員只能以三班倒的辦法夜以繼日的趕進度。可見,如果影視制作的后端系統(tǒng)不給力,不僅難以實現理想的制作效果,還會給影視制作人員帶來很大的工作負擔。

中影早期曾采用戴爾直連存儲系統(tǒng),但由于影視后期制作中工作人員的協同工作會造成資源分散,共享困難,給操作和管理帶來不便。為解決這一難題,中影曾考慮過多家廠商的方案,雖然一些國外廠商的產品可以有效解決存儲瓶頸,但成本太高。因而,中影在08年采用初志存儲企業(yè)級A系列產品,通過軟件虛擬架構將原有廠商存儲系統(tǒng)進行整合,讓用戶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了性能上的大幅提升。并且發(fā)揮本土廠商的優(yōu)勢,能夠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贏得了該用戶的信任與好評。

分享到

jianglily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