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10月31日報道(記者 張軼群)今日,“2019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在北京開幕。在下午舉行的AI峰會論壇上,紫光展銳AI技術實驗室副主任張海濤做了題為《AI賦能智慧產業(yè)》的報告,分享了紫光展銳對于AI的洞見,并介紹了紫光展銳在AI領域的探索與布局。
張海濤表示,隨著我國正式步入5G商用時代,5G將實現對于AI的重新定義,通過與5G的結合以及深度的融合,AI將為智慧產業(yè)實現深度賦能。
5G 重新定義 AI
在今日上午舉行的2019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主論壇上,工信部以及三大運營商共同啟動了中國5G正式商用的大幕,標志著5G在我國正式步入商用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經歷了多年的發(fā)展,如今,5G時代的到來以及與AI的深度融合將推動實現巨大變革。
在張海濤看來,正是由于5G大帶寬、低延時高可靠以及海量鏈接的三大技術特點,5G重新定義了AI,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實現了資源突破,主要反映在云端聯系的緊密化。5G帶來的大量種類繁多的數據導致云端變化;基于全局計算的云(接入云+控制云)以及基于局部數據的計算的端(智能端)。
二是增加了算力提升需求,反映在AI運作的情景化。5G時代有更多設備需要鏈接,AI處理器沉浸在各種多樣化的情景中訓練和判斷。
三是解決了傳輸帶寬和速率困境,使得終端對于AI的處理更加高效和全面智能化。主要體現在端到端的全面鏈接、端側數據處理能力提高、AI處理路徑縮短、AI處理零延時等方面。
在張海濤看來,在5G技術的三大特點中,最重要的特點是海量鏈接,這將進一步促進IoT的發(fā)展,而“5G+AI+IoT”將實現改變社會的系統(tǒng)升級。
“在5G技術的支撐下,通過感測器感知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再通過AI處理器進行信息特征提取、目標識別、語義分割、場景理解等過程最終形成決策,成為一個閉環(huán)?!睆埡J為這是一個“5G+AI+IoT”應用的具體體現。
張海濤進一步表示,目前AI技術正在同各行各業(yè)緊密結合,實現對于行業(yè)的賦能。
比如通過“AI+機器人”,可以使得機器人通過大量學習和訓練,形成思維,識別目標,推理目標行為,這在一些貨物裝卸、物流分揀領域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應用案例。
此外,“AI+無人機”可以廣泛用于交通識別、高空作業(yè)以及智慧農業(yè)等領域。如空中跟蹤交通目標、高空檢查分析電力線以及線桿關鍵部位異常行為,以及拍攝農作物照片識別雜草種類等應用。
在“AI+自動駕駛”方面,基于5G技術以及V2X的場景,包括提升攝像頭的識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針對不同范圍和氣候的雷達感知、拓展汽車視野、3D Map建立和精確定位等方面,AI將為自動駕駛提供更大的幫助。
紫光展銳全方位布局 “ 5G+AI ”
隨著5G時代的到來,一個一致的觀點是:5G與AI必須通過深度的互相融合才能催生出巨大的化學反應,結合多樣的場景應用,實現對于行業(yè)的深度賦能從而引發(fā)變革。
這正如此前紫光展銳CEO楚慶在接受集微網記者采訪時所言:“沒有AI的5G是一條空船,沒有5G的AI是擱淺的航船?!?/p>
作為中國領先的5G通信芯片企業(yè),紫光展銳如今正在5G和AI領域全面出擊。紫光展銳多次強調5G與AI的相輔相成,目前已在5G和AI領域進行了全面布局。
在5G方面,紫光展銳深耕多年。2014年紫光展銳便啟動了5G研發(fā)并組建5G團隊。今年2月,紫光展銳正式發(fā)布了旗下首款5G基帶芯片——春藤510。4月,紫光展銳完成了符合3GPP R15新空口標準的5G NSA及SA通話測試。
今日,紫光展銳宣布,在IMT-2020(5G)推進組組織的中國5G增強技術研發(fā)試驗中,已全面完成了基于3GPP R15標準的5G SA和NSA兩種模式下的室內測試。目前,外場測試也在進行中。同時,紫光展銳已于近期成功打通了基于26GHz頻段的毫米波(mmWave)上行和下行物理鏈接的雙向互通,為下一步毫米波芯片產品研發(fā)測試打下堅實基礎。
在AI芯片方面,紫光展銳8月推出了高性能AI邊緣計算平臺虎賁T710?;①ST710率先采用極具創(chuàng)新的異構雙核架構NPU,以應對越來越復雜的應用場景和越來越多的算力需求。除了架構和算力,虎賁T710在能效和商用成熟度上也領先業(yè)界,其中能效≥2.5TOPS/W,超過業(yè)界平均水平30%。
在張海濤看來,虎賁T710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自主研發(fā)的異構雙核 NPU 架構,兼顧精度、能效與算力,在AI邊緣計算能力顯著提升的同時,具備高效協(xié)同和動態(tài)調度等特征,能夠最大限度幫助客戶降低運營成本。
另據張海濤介紹,在 AI 領域,紫光展銳擁有完整的戰(zhàn)略布局,全面推進 AI 在工業(yè)、商業(yè)、醫(yī)療、家居、教育等領域的應用,加快傳統(tǒng)產業(yè)智能化升級。
同時,紫光展銳持續(xù)探索 AI 創(chuàng)新技術,開展前沿研究。不久前,紫光展銳攜手西安交大共建 AI 聯合實驗室,計劃 5 年內投資 1 億元用于技術研發(fā)。希望通過產學研融合,進一步探索AI創(chuàng)新性研究,培養(yǎng) AI 科研人才,促進AI 的產業(yè)融合和應用落地,推動中國乃至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
新聞來源:集微網 記者 張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