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存儲在當今世界已經顯得尤為必要,而且我們人類自步入數字時代以來,目前僅是存儲在Web上的內容預計就有大概1ZB(zettabyte,1萬億GB),美國一年的電話記錄就需要0.3ZB的存儲空間進行存儲。
要保護全世界的數據資料免遭損失和意外丟失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放棄本地概念,轉投云存儲也不要認為有多么的安全,尤其是當黑客如果襲擊了你所使用的云服務器,那么數據存儲遭受的損失恐怕就更大了。對于現有的本地存儲,如果我們要將1ZB的數據存在藍光光盤上,然后將這些光盤堆疊到一起,那么這一摞光盤的高度就能達到24km?;蛟S傳統(tǒng)硬盤能堆疊的空間更小一些,但成本又是難以估量的。
那么數據存儲的問題究竟該怎么解決呢?來自斯威本科技大學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yè)研究組織(CSIRO)的學者們似乎正在研究更為巧妙的解決方案。他們最新的研究可讓1PB的數據存放到僅DVD大小的碟片上,也就是說1ZB的數據僅需1000張這樣的碟片就能存儲,雖說1000張碟片聽起來有些多,但堆放1米的高度還是要比藍光光碟的24km好出不少。
此團隊在2013年6月29日刊出的《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雜志的文章中描述了如何將在塑料層上光學紀錄的斑點寬度從藍光的130nm減小到9nm,相當于單個光波長的1%。為什么藍光技術無法做到這一點?光學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卡爾蔡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ErnstAbbe先前就發(fā)現了光的一種基本特性。19世紀末,他的鏡片實驗證明光有其固有波長,無法集中到小于其波長1/3的點內(Airydisk,艾里斑)。藍光技術使用440nm波長的藍色激光讀取光碟,所以藍光斑點寬度局限在130nm。
澳大利亞的學者則開發(fā)出了一種新型的有機聚合催化劑,可對光產生2種不同的反映,從而回避了Abbe所發(fā)現的限制。800nm的激光可令這種催化劑分裂為聚合活性物,當數量充足的時候,就能促使單體聚合。不過,375nm的激光用于這種催化劑時,就會釋放阻聚劑,阻止單體聚合。
要將比艾里斑更小的斑點寬度寫入到感光光刻膠材料上,首先要將800nm波長激光束導至未聚合存儲介質中。這些光會在光強度足夠釋放聚合活性物的位置令光刻膠聚合。為釋放足夠的活性物,光強度必須高于某個值,聚合物點尺寸就可變得更小。
同時將375nm的光導至相同的焦點,這樣一來活性物和抑制劑就會令艾里斑達成基本平衡。此時,沒有聚合物形成。然后就是將375nm的激光轉成環(huán)狀模式。
先前我們就談到,800nm的光本身就能將點聚合至大約100nm的直徑。再加上環(huán)狀375nm外圈的抑制部分,外圈的光刻膠部分則不會發(fā)生聚合。這能夠讓聚合物點最終縮減至9nm的尺寸。
加上近期發(fā)展迅猛的3D打印技術,澳洲的這批研究人員還另外證明了他們的新型光聚合技術能夠制造小型的3D物體。很顯然這種新型的存儲技術離正式商用還有一段距離,目前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至少,未來我們能看到未來大容量存儲碟片的出現。